9月15日,深圳灣口岸周邊風光。 新華社發
日前,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圳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的批復。這是深圳歷史上第四版《總體規劃》,也是深圳首部陸海統籌、多規合一的城市發展空間藍圖。
根據批復,深圳即將迎來新的城市定位升級,“深圳是經濟特區,國家創新型城市,現代海洋城市,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此外,批復還指出,深圳需“發揮全國性經濟中心、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對外開放門戶、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地等功能,建設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成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范例。”
海洋生態保護紅線:
不低于394.28平方千米
備受關注的“三區三線”方面,批復明確,到2035年,深圳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24萬畝,其中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于3.40萬畝(含易地代保0.4萬畝);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于872.02平方千米,其中海洋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于394.28平方千米;城鎮開發邊界面積控制在1130.74平方千米以內;單位國內生產總值建設用地使用面積下降不少于41%;大陸自然岸線保有率不低于上級下達任務,其中2025年不低于43.8%(含深汕特別合作區);用水總量不超過30億立方米,其中2025年不超過24億立方米;除國家重大項目外,全面禁止圍填海;嚴格無居民海島管理。明確自然災害風險重點防控區域,劃定洪澇、地震等風險控制線以及綠地系統線、水體保護線、歷史文化保護線和基礎設施建設控制線,落實戰略性礦產資源等安全保障空間。
同港澳深度合作
強化與廣州“雙城”聯動
主動服務共建“一帶一路”,發揮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優勢,強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建設,與香港、澳門深度合作、協同發展。強化與廣州“雙城”聯動,高標準建設深汕特別合作區,促進與珠江口西岸城市融合互動,加強深圳都市圈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利用的區域協同,促進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
重點保護東部海域
大鵬灣、大亞灣等濱海生態資源
加快構建區域協調的城鎮體系,完善帶狀組團城市的功能布局,強化組團間網絡聯通,促進都市核心區品質提升。強化區域和組團生態綠廊作用,重點保護好東部海域大鵬灣、大亞灣等濱海生態資源,系統保護和集約利用海域、海島、海岸線資源,筑牢陸海協同的生態安全格局。
創造優良人居環境,協調產業布局、綜合交通、設施配置和土地使用,培育海洋科研集群,優先保障戰略性產業、先進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以及創意產業發展空間需求。
建設服務網絡覆蓋度更高的國際航空樞紐,完善口岸功能體系,建設安全便捷、綠色低碳的城市綜合交通體系。統籌水利、能源、環境、通信、國防等基礎設施空間,積極穩步推進“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優化防災減災救災設施區域布局,提高國土空間安全韌性。
統籌安排公共服務設施布局,完善城市生活圈,促進職住平衡;系統布局藍綠開放空間,完善通山達海的游憩空間網絡,營造更加宜業宜居宜樂宜游的人民城市。
嚴格開發強度管控,促進地上地下空間復合利用,有序實施城市有機更新、土地綜合整治和城中村改造。彰顯城鄉自然與文化特色,健全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空間保護機制,系統保護各類文化遺產,加強對城市建筑高度、體量、色彩等空間要素的管控引導,構建文化資源、自然資源、景觀資源整體保護的空間體系。
此外,批復還提到,要維護規劃嚴肅性權威性以及做好規劃實施保障。
專家解讀
鄒兵
廣東省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深圳市城市規劃學會會長、深圳市規劃國土發展研究中心總師
Q:2035《總體規劃》將會給深圳帶來什么利好?
鄒兵:《深圳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是深圳歷史上第四版總體規劃,也是國家空間規劃體系改革后第一部覆蓋全域全要素、陸海統籌的總體規劃。在深圳歷史上,歷次總體規劃都曾對深圳各個階段的城市發展發揮了重要的引領作用。1986年的《總體規劃》,奠定了深圳經濟特區最富有特色的彈性組團式結構,整個特區今天的建設面貌就是由那一版總體規劃奠定的。第二版的《總體規劃》是1996年,第一次把規劃區域覆蓋整個1997平方公里的行政區,這是適應了深圳高速增長、快速工業化城市化的一個規劃。第三版的《總體規劃》是2010年由國務院審批的,是指導深圳城市發展轉型邁向高質量發展的規劃,首次提出了由增量擴張向存量優化轉型的整體發展思路,深圳過去10多年的高質量發展就是由這一版規劃引領的。此次的第四版《總體規劃》則是面向2035年的空間戰略藍圖指引。
Q:這次《總體規劃》最大的亮點是什么?如何落實“現代海洋城市”城市性質定位?
鄒兵:現代海洋城市是這次《總體規劃》對深圳城市發展定位最大的亮點。我們可以回顧一下,從1986年《總體規劃》的經濟特區,到1996年《總體規劃》的經濟特區加華南地區重要中心城市,到第三版《總體規劃》經濟特區加全國經濟中心加國際化城市。這次,《總體規劃》最大的亮點,就是城市性質有了現代海洋城市。這實際上是對支持深圳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再一步的肯定和期待。
關于建設全球海洋城市,一個是在整個海洋產業發展方面,布局了一系列跟海洋經濟發展相關的區域,既有沿著我們海域海岸帶的布局,也有與海洋產業發展相關的內陸布局——我們有了一張建設全球海洋中心的空間戰略藍圖。第二,就是彰顯深圳山海資源的特色。人們常說深圳是個濱海城市但靠海不親海,此次規劃把深圳濱海資源在空間上給了一個最大限度的彰顯。我們對海岸帶進行了全面的規劃,同時通過“山海連城”把山的資源、海的資源和城市的資源連通在一塊,更加彰顯深圳作為一個現代海洋城市的特色和魅力。
Q:請問如何傳導總規,最后落地細化?
鄒兵:國家空間規劃體系改革,確定了五級三類的規劃體系。落到深圳,就是市一級的總體規劃和區一級的分區規劃。在總規編制過程中,我們創新了機制,市區兩級實現同頻共振。編制市一級總體規劃的時候,嚴格落實“三區三線”,包括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以及全市重大的交通基礎設施、文化設施以及重大產業功能布局。另外,調動各區的積極性,各區在市級規劃基礎上確定各區的功能定位,謀劃自己的發展。這相當于市級規劃確定了一些基本的原則和指引的傾向,各區有更大的自主權,無論是交通設施、城市建設、公共服務等方面,都結合自己的特點或者發展的不同需求謀劃。市級規劃已經批復,相信各區規劃很快會有消息。
Q:請展望2035年的深圳。
鄒兵:如果從《總體規劃》設定的目標,是要給大家創造一個美麗的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范例,建成更具全球影響力的經濟中心城市和現代化國際大都市。還有,兩個更加貼近老百姓生活的關鍵詞——創新創業創意之都和和美宜居幸福家園。
(記者 黃璐 攝影 霍健斌)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